
抑鬱症是現今社會普遍現象。慶幸愈來愈多人開始關心抑鬱症患者;網絡上也有越來越多文章教導我們如何陪伴患情緒病患者,其中常常提到我們應該避免說「問題並不像你想像中糟糕」、「想開一點,不要不開心」、「想一想這世界還有許多人比你更慘」、「你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」、「你這樣,家人親友會很傷心」,諸如此類的說話;因為它們未必能令當事人好點,更可能適得其反。
然而,我有時會見到這些文章底下都有人留言:「鼓勵說話又不許說、正面說話又不許說、提供建議又說對方不需要;好像怎樣說都錯,我們到底應該說什麼好?」這是個很好的問題,值得寫一篇文章認真去談。
陪伴是聆聽和理解,而不是發表
首先,我同意勉勵對方或提供建議未必不管用,畢竟每個情緒低落的人都可能有不同需要;但重點是,我們在真正聆聽和理解對方的經歷、想法和感受之前,不應該先說這些話。身為陪伴者,最需要是聆聽和理解,而不是發表。
要做合適的聆聽者並不容易。在這時代,多數人都習慣於「發表」,未瞭解一樣事情就有一堆話想說,很少會先耐心聆聽別人的說話。除此之外,我們很多時都會對人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判斷;對方還未說話,就已多多少少認定對方想說什麼、將會說什麼,又會以為自己已很清楚對方的處境和感受。
但是,聆聽不是這回事。聆聽的重點是「聽」,這個「聽」不是自我聯想(腦補)、不是判斷,而是真真正正的做一個聆聽故事的人,聽對方說自己的故事、經歷、感受,不要先判斷、不要亂詮釋,就只是細心聆聽對方的說話。
像重新認識對方,不要評價和妄下判斷
這絕非如想像大家般容易。聆聽者一般都是說話者的親友,往往會自以為已經足夠瞭解對方,因而很容易不自覺忽略了對方說話裡許多細節。
所以,「聆聽」的第一信條:像重新認識一個人去聆聽對方的說話。「他/她不是一個我很熟悉的人,而是一個全新的、我不知道他/她背景的人」,用這種心態聆聽對方說話,會更容易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,也更容易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真的很瞭解對方——這時不妨開心見誠問對方你不理解的地方,這不只能令對方堀自己堀的更深,亦感受到你是真的在聆聽他/她的故事,也能令你不至於說了不恰當的話(或者不知道說什麼好)。
「聆聽」的第二信條是:不要評價和妄下判斷。我們都習慣於為事情分對錯、分好壞。但在聆聽之中,切忌這種習慣。即使對方做了你眼中最愚蠢、最錯誤的事情,你可以心中這樣想,但請不要用任何方式表露出來。這實情也是心理咨詢師的基本信條。「苦口婆心」的說話相信對方已經聽過不少,又或對方本身也對自己說過許多遍,實在不需要我們一再重複;聆聽的目的不是要評價對方的對錯好壞,而是去瞭解對方的故事,同時讓對方有個心理宣洩的出口。
該說什麼好?
「有時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。說了又怕自己說錯話傷害了對方,但不說話不回應又好像很不恰當。」
這是許多陪伴者的困惑。我自己的經驗是,當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的時候,我就的確是保持靜默;如果對方在身邊,可能會拍一拍肩,甚至擁抱一下對方(當然是對方願意的情況下)。我們需要知道,靜默不等於沒有陪伴,有時靜默也是表示「理解」的一種方式。設身處地,在你沮喪難過的時候,你也未必想聽對方的「金石良言」或人生大道理,而只是單純想對方陪伴在身邊,即使只是一支煙的時間、一支酒的時間、一頓飯的時間,或拿起電話什麼都不說的時間,都是陪伴。
那麼,如果對方真的需要你的回應?我們可以選擇複述對方部分的說話內容,讓對方感受到你有認真聆聽他/她的說話。我自己則會常常說:「我不敢說完全理解你的經歷感受,但我知道這絕對不容易,人生的確很難。」— 這絕不是敷衍的說話,因為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容易的事情。
可以提建議,但切忌泛泛而論
親友有難,情緒低落,我們自然希望幫助到對方解決問題;但提供建議或解決方案,又是否一定正確呢?
答案是要視乎情況而定。沒錯,有些人找你出來,可能需要的不是安慰說話,而是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法。但對於部分人來說,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先聽到解決方法,而是感受到有人在自己的身邊。另外,如果你只是泛泛而論,如「想正面一點,人生總有解決方法」、「你這樣也是於是無補,不如振作起來想辦法」,這些說話都必須避免,因為這類言論不但沒法解決對方的問題,還會令對方覺得問題出在他/她自己身上。
請想一想,當你遇到一些人生困境而沮喪時,這些困境很可能在其他人眼中不過是微不足道或能輕易解決的事情;但人生就是這樣,在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,對你來說可能是天埳下來的事情;反過來,在你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,對他人來說可能是天埳下來的事情。所以不要妄下論斷,認為對方只是「一時想不開」,只要「努力」、「加油」,就能脫離困境。
而且,我們很多時候會自作聰明(人類普遍的認知偏差),覺得對方不過是無病呻吟,換著是自己就一早能把問題解決。以前有些朋友找我傾訴,覺得我「讀哲學,是很有想法的人,想聽一下你意見」;每次我遇到這類開場白,我都會說:「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建議或想法,但我會盡力聆聽和理解你要說的事情。待你講完,我再理解多了,你又真的想聽我想法的話,我再說一下」;這不是謙遜,而是事實。
陪伴,不是一定要能切實幫到對方
有時我們陪伴對方良久,但對方仍然情緒低落,我們會感到難過;有時我們也會因不小心說錯話令對方更加感到不被瞭解而沮喪。但這是問題嗎?沒有的。我們只是凡人,也不是治療心理/情緒的專家,所以不要責怪自己幫不到對方。
身為聆聽者,我們應該盡量不要預設目的,覺得必須要幫到對方。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陪伴和聆聽。回想初衷,我們之所以成為聆聽者,就是因為著緊對方。如果自己真的不小心說錯話,令對方更加抑鬱,就承認自己做得不好,問一問對方需要什麼;如果對方不懂(或沒有)回答,就靜靜陪住對方便好;如果發現自己真不適合當對方的聆聽者,就不要太過勉強,也不要責怪自己,因為人夾人緣,有心便好,不要因好心而令事情變得不好。
我們都需要學習聆聽
做聆聽者,並不是容易的事。有時我們接受過多負面說話和情緒,自己也會抑鬱起來。所以,聆聽者自己也要量力而為。我們關心朋友,也要關心自己。如果自己也不開心,而又能和對方互相陪伴就最好;如果不能,那就老實跟對方(以及自己)說自己需要休息,也想靜一靜。如果大家能「同病相憐」,分享一首詩、一首歌、一些傷春悲秋的話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最重要的是,在說或做什麼之前,我們都需要真正聆聽和瞭解對方的需要;這世上最可怕的聆聽者莫過於那些狂妄自大,自以為很理解對方經歷或需要,看穿世事的人。我早前便見到有人在相關文章留言「找人傾訴就是想別人用心聽、給意見,你叫了一個人出來,他只像塊木頭一樣說『嗯…是…嗯即是』,那不是更加令人煩躁?」這種先入為主、以偏概全的想法,正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反面教材。
最後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很困難的。哲學家沙特甚至認為人與人的溝通和理解(在某個意義上)注定失敗。我們要做一個令人稱心的聆聽者,是需要一點緣份和人生智慧。多學一點如何理解不同的人、多設身處地理解一下世間的苦難,這會令自己變成更好的聆聽者。我們都需要學習。
責任編輯︰鄭家榆
核稿編輯︰王陽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