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國民健康署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2-105年成果報告」統計,7 歲以後,大部
分的人每天鈣質攝取量只有建議量的 3~5 成,明顯不足,這時候「吃鈣片」就是一個很好的
補充方式。不過想要快速的補充鈣質,還是要注意一些小撇步,才能幫助身體快速吸收。
2015 年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醫學與衛生科學學院做的研究,統計 323 位 40 歲以上健康男性,
在持續服用鈣補充劑 1 年後停止補充,結果發現,在停止補充鈣的 20 個月後,整個身體骨
骼、脊椎的骨質密度接近未曾補充過鈣質時的數值;而最容易發生高齡骨折的「髖骨」,
骨密度更低於補鈣前。
有持續補鈣習慣的人,血鈣值相對比較穩定,所以一旦沒有補充鈣質,血鈣下降,破骨細胞
(蝕骨細胞)會分解骨質,把裡面的鈣質拿來用,造成骨密度下降。
糖尿病的成因相當多元,林怡瑄提醒兩大高危險族群,第一是有家族病史,父母、兄弟姊妹、
祖父母中有糖尿病史者,得特別注意自身的血糖控制,並觀察是否為飲食生活習慣相近,導致
的高血糖。第二個高危險群則是生活上少運動、飲食高油高糖者。
因為鈣質不是只有在我們的骨骼中,它同時也是神經傳導、穩定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,所以每
天補充鈣質才能讓血鈣持續穩定,骨骼裡的鈣質也才能穩定。
而很多人在買鈣片的時候,都會特別挑選鈣質含量很多的,但林高田說,鈣質的「吸收率」
才是最重要的,小腸每次最多只能吸收500 mg的鈣質,如果吃的鈣片吸收率不好,還會再
往下打折;但成年人每天鈣質所需量是1000 mg,所以建議每天的鈣質攝取要分2~3次來補
充。
比如把每天 1000 mg 的攝取量分成三餐來補充,每餐大約需要補充 300 mg 的量,也就是
說每餐吃到 600~700 mg 的鈣質,比較能確保攝取量是足夠的。
另外,鈣質如果跟過多的脂肪、蛋白質或糖結合,會形成不溶於水的化合物,小腸就無法
吸收已經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的鈣質,所以在補充鈣質的時候,最好不要跟脂肪、高糖食
物一起吃。
鈣質最好可以和維生素D、礦物質一起攝取,尤其是維生素D,可增加30~40% 的鈣吸收率,
尤其是在亞洲人身上,效果特別明顯;每天最好可以曬足20分鐘的太陽,如果沒辦法,就要
可以透過飲食來額外補充。
另外,鈣跟磷是會互相平衡的,所以如果鈣太多、磷太少,或是磷太多、鈣太少都沒辦法補足
身體所需的鈣質,建議透過含有充足磷的食物,像是牛奶、黑豆芽、小魚乾,或是五穀雜糧粉
(如芝麻)等來補充。
另外,如果想特別補充鈣質,很適合在晚上,或是睡前補充。因為鈣質有安定神經、放鬆肌肉的
作用,如果在睡前吃,可以讓睡眠品質變好,避免晚上抽筋,也能維持內分泌的穩定。這也是補
鈣的效用之一。
HKH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