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女性凡有月事周期,都會有乳腺增生這正常的乳房生理變化,只在困擾度人人不同。
有人只會經前輕微有點乳房「谷住脹痛」,但亦有個案摸到自己乳房有「好多粒嘢」,又好似會時大時細咁,擔心有可能是乳癌……
西醫:正常生理變化唔使驚
乳腺增生這現象,的確是正常的乳房生理變化,因乳腺組織的細胞繁殖生長、分泌水份增加,所以會形成腫塊,甚至有水囊的出現。
寶血醫院(明愛)中西醫結合乳腺診療中心外科專科醫生周永昌表示:「有研究指,幾乎9成女性都有乳腺增生這正常生理變化,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,以女性賀爾蒙成熟期,亦即約30+歲至40+歲最常見。但臨床亦見過18歲後生女個案,已乳房脹痛不適到要求診。」
只是既指「正常」,這是否意味有嚴重困擾的「徵狀」,才要處理呢?原來並不然。
他指乳腺增生常見的經前乳房疼痛、腫脹,甚至觸摸到腫物硬塊等徵狀,雖則大部分都會隨年紀漸大、賀爾蒙分泌減少而紓緩,但前提是一定要先診斷檢查清楚,以排除患癌的機會。「因為臨床乳腺增生也有非典型性導管或小葉增生的個案,患乳癌風險可較一般增加最少3至4倍,尤其有家族乳癌病史者,罹患風險更會遞增7至8倍。」
定期監察+止痛治標
講到要排除患乳癌可能性,我以為檢查一定是做乳房X光造影,那知原來觸診及超聲波才是常規建議。
周醫生強調,事實有徵狀困擾的乳腺增生個案,大部分臨床觸診檢查也可發現,之後會建議跟進超聲波影像檢查,只因大部分此症困擾個案都是40歲以下,乳腺密度偏高,會影響乳房X光造影的準確度。
*觸診:粒狀物如腫塊、水囊以直徑超過2厘米為之「大粒」,通常1厘米大小已可觸診發現。
*超聲波:40歲以下建議進行,影像檢查可評估腫痛位置有否腫物、水囊或異樣腫物。而一旦發現有異樣腫物,則須跟進穿刺活檢,或要進行手術切除,以排除患癌可能。
*乳房X光造影:40+歲個案建議在超聲波外,亦要做乳房X光造影檢查,以便看清楚乳房內有否微塵鈣點,再視乎分布用以診斷評估乳腺患處是良性抑或惡性。
針對此徵狀,他直言西醫主要以監察為主,通常建議每隔6至12個月定期檢查,痛得嚴重的可處方止痛藥、賀爾蒙藥物,但都是治標為主。至於因水囊引起痛感的嚴重個案(例如衣服觸及前胸也疼痛者),則可以嘗試「抽水」以紓緩困擾。
「刺針插入水囊抽走部分液體,也會有短期紓緩作用,但一般沒多久約幾個月又會再腫番形成水囊,而重複的刺針『抽水』,抽得多水囊壁有可能變硬,令水囊纖維化有永久性的改變,所以不適宜多次進行。」
中醫:肝脾腎失調易增生
講到中西醫合療乳腺增生,不說不知,周永昌醫生早在98年還在公營醫院任職時,已有留意此情況。「當時已有很多乳腺疾病個案有用中藥,甚至會給我出示中藥方,所以無可能當『不知情』。」
由此他嘗試科學化去理解,發現有部分中西醫合療個案,確是有正面反應。「雖沒正規統計數字,但臨床的確有部分個案有紓緩效果,一般都指可紓緩徵狀約4成,包括自我感覺乳房的疼痛感及粒狀物都減少了。其中,部分個案更是觸診檢查愈來愈難摸到腫物,相信跟腫物縮細有關。」
對此,同一乳腺診療中心的註冊中醫師葉家豪表示,中醫在調理乳腺增生徵狀,是有效果的,可以有效縮細腫塊。「乳腺增生屬於中醫學『乳癖』範疇,主要病因病機跟肝脾腎臟腑失調有關,只要對症用中藥調理體質,可以縮細腫塊,並且預防復發。」
調理療程最少6個月
分析病因,葉醫師指此徵狀臨床常見證型有二:
*肝氣鬱結:因情緒、飲食(高脂飲食等)影響,導致氣行不通暢,故結成腫塊,而一般氣的問題,跟肝相關。此證個案通常乳房脹痛會較明顯。
*沖任失調:主要是脾腎失調,情況類似內分泌失調,當氣、血、痰、瘀相結,阻滯沖任,日久便易凝結乳癖。此證多伴隨月經量、周期不正常表現。
純粹以中藥調理,例如肝氣鬱結證型治則以疏肝理氣為主,常用中藥有陳皮、鬱金、炒麥芽等;沖任失調證型治則為調理脾腎,常用藥有仙茅、女貞子、北沙參及龍眼肉等。他指通常大部分個案都可取得「幾理想的效果」,包括經常多胃氣、情緒差、月經失調等表現,用藥數周徵狀已可改善。
「當然,要縮細腫瘤效果較明顯,一般療程都要6個月至12個月時間,最初1至2個月需密集式每日服用中藥,隨後病情穩定可慢慢減藥。而即使是收經後女性,如因腫塊太大有不適感,經中藥調理亦會有加快縮細腫塊的作用。」




文章來源:HKET
撰文 : 梁慧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