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當中,近4成患骨質疏鬆,2018年更有近萬個髖骨骨折個案。骨質疏鬆關注組於3月舉行「女性對骨質疏鬆認知及誤解」調查,逾3成受訪者認為駝背才代表患骨質疏鬆,結果發現港人對骨質疏鬆的病徵及治療方法等都存有誤解。

調查訪問共606位35歲以上的女性,有兩成半人表示,感到骨頭痛才代表患病。而4成6人不知道,或誤以為部分長期病的常用藥物會增加患病風險,近8成更指服鈣片或維他命D補充劑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調查顯示香港人對骨質疏鬆的病徵、治療方法等都存在誤解,認知不足有機會導致延誤治療或處理不當,誘發更嚴重的問題。

有病徵始就醫已太遲

就上述誤解,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黃仕雄醫生解釋:「大部分骨質疏鬆的病人無病徵,駝背代表已出現腰椎骨折、脊椎骨塌陷,脊髓受壓更可引致腰背痛。若駝背才求診,骨質密度已偏低,可隨時於短期內二次骨折,有機會致行動不便。」隨着年紀漸長,骨質流失快致骨質密度偏低,容易出現骨質疏鬆性骨折(脆性骨折)。「預期髖骨骨折的個案於10年後會大幅增加至14,492宗。年過50後,每3位女士就有一位患脆性骨折,每5位男士就有一位。」

不少人以為只要補鈣、補維他命D,能逆轉骨質疏鬆,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這並不正確。「於20歲前,從食物攝取鈣質的確有助構造骨骼,愈早愈好,其後已作用不大。」他再引述外國研究發現,停經婦女的骨質流失與攝鈣量無關係,即使多補鈣也無阻骨質流失;而僅補充維他命D,也無法降低長者骨折和跌倒風險。

有見及此,「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」推出基層醫療先導計劃,舉行多場健康講座,再加上港大設計的3條問題快速篩查,只需回答「年齡」、「體重」及「之前是否有非意外導致骨折」,即可得出骨質疏鬆風險,如有需要再跟進個案。

Author: Admin

HKH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