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翻風落雨就周身酸痛」,就是我初到老人科門診時經常聽到的申訴。一個二個老人家,甫進內不久便埋怨打風搞到風濕發作。
未讀醫前,長輩們常常跟我們說,想知道會否打風,唔使睇新聞或聽電台,只要問下膝頭哥就知。當時莫名其妙,為什麼可以如此肯定?這是否單純的傳統智慧,還是有醫學根據?
以我為例,學生時期經常參與運動,受傷實在難免,由於當時沒有好好護理,以致近年來關節常常感到不適,每逢打風落雨時更為厲害。冤冤痛的感覺很難受,所以我奉勸大家,少時要好好保護自己的關節,有傷一定要妥善處理。
研究顯示大氣壓力跟關節痛有關
回說正題,在十多年前已經有外國醫生研究氣壓與關節痛的關係,由於當時的研究所招攬人數不夠多,所達致的結論未夠全面,雖然發現低氣壓跟關節痛可能有關聯,但未能完全確立其關係,科學上亦未可以解釋為何低氣壓會引起關節疼痛。
直到2014年,日本研究團隊找來了二千多名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,做了二萬三千多次的評估,以膝蓋腫脹和疼痛作病情指標,經計算病人的「病情活躍指數」(Disease Activity Index),再跟當日天文台的氣壓數據來作比較。他們發現,大氣壓力越低,痛楚和腫脹越為明顯,並且獨立於溫度和濕度。所以,翻風落雨就周身酸痛係有科學根據的!
有不少理論推算,在大氣壓力高的時候,一些輕微發炎的關節因周邊壓力較大而沒有那麼腫脹,但當大氣壓力低的時候,周邊壓力較細,原本有少許發炎的關節便趁機會膨脹,這個膨脹或會影響附近的神經線,引起疼痛!
減壓病
有一個少少類近的例子,就是氣壓病。
一些從事水底或地下工程的作業人員,由於工作環境需要加壓防止海水湧入或泥土倒塌,作業人員需要適應加壓環境。但如果減壓程序做得不妥,身體一時間不能適應,便會出現「減壓病」,之前藏於體內的氮氣會在低壓的環境下釋出,太快的話會引起氣泡,氣泡出現在關節的地方,就會引起痛症。
萬一出現在血管內,那就麻煩了,因為空氣栓塞(air embolism)會導致器官缺血,會死人的!所以這些地底從業員必須跟從指引,進行適當的減壓程序,才可避免意外發生呢!
文章來源:醫言.故.我
責任編輯︰鄭家榆
核稿編輯︰王陽翎